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哪里?

来自:网络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卫灵公篇》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君子不因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别人有缺点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这一至理名言的背后其实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孔子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人不过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有个叫宰予的能言善辩,位列孔门“言语科”之首。孔子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中是这样说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从表面看,孔子对宰予白天睡觉一事好像大加非难,学生困了,白天睡个午觉,又有什么呢?你孔老夫子这样对学生大加指责,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吗?非也!实在不是这样。这是因为孔子发现宰予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出他是一个很会说话,但其实是一个心口不一、夸夸其谈的人。从宰予白天睡大觉这件事,孔子得出的人生感悟是(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这都是宰予的表现才使我发生改变的啊。”因此,孔子痛心地叹道:“如果只是凭言论与口才的话,就会错误地听信像宰予那样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
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不能只说不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都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被人看做是吹嘘、虚伪。
所以孔子认为,不能以言举人。

都出自春秋时期的孔子的《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述而》,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卫灵公》。

翻译如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扩展资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翻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注意:在高考中,规定做“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出自《论语》吧。。。

君子坦荡荡既然送出去的礼物绝不收回来做人要守诚信。我捡到了一只猫送给朋友无论是宠物狗还是猫送出去的绝不收回来君子做人要守信用

相关主题精彩

  • 君子慎独 卑以自牧
  • 讽刺小人的经典句子
  • 高情商怼背后小人句子
  • 看淡一切醒悟的句子
  • 送给卑鄙小人的句子
  • 相关交流由网友自由分享,本站不储存任何小说书籍,相关资源归权利人所有。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笑说网